Contact Us
电话:0471-6686529
手机:18047123132(同微信号)
地址: 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与大学西路交汇处 鼎泰好望角大厦18层1815室
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这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孩子所处关系的问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解决好孩子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我去北方的某省会城市给当地的心理咨询师讲课。三天的讲课时间里,有一个下午安排现场访谈,也就是说,让我当着几十名学员的面,跟咨询者交谈。选择案例时,一名咨询师告诉我,她所在的工作小组曾对市里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综合征”进行调查,发现在校初高中生符合“网络成瘾综合征”特征的多达18%,而且她手头上就有这样的案例。这名咨询师问我能不能就这样的案例现场访谈,我回答说当然可以。
在访谈之前,我向学员们陈述了自己对“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两点看法。
不同意给孩子们戴上“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帽子。毕竟这一诊断不是真正的病因学诊断,而是现象学诊断,所以不科学;再说,孩子们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给予任何疾病诊断都会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他们的成长受阻。还有,如果告诉孩子“你患上了‘网络成瘾综合征’”,那就像告诉抽烟的人“你患上了‘尼古丁成瘾综合征’”一样,并没有实际帮助。
我还警告说,下个“时髦诊断”有可能是心理咨询师的自恋表现,不可不慎。学员们都笑了。有学员问:“如果家长问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回答?”我说:“那就告诉家长,孩子没什么问题,还是好孩子,只是上网多了点儿,你们不让孩子上网,才把问题弄大了。”学员们又是一阵哄笑。我严肃地说:“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可要耐心细致呀!”
01
对于网络游戏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不陌生,身边也不乏很多“沉迷”游戏并为此付出大把时间的伙伴,尤其是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没有了班主任的约束,加之缺乏自觉、自律性,沉迷网络游戏就成了不少同学度过课余时间、闲暇状态的“最佳选择”。
不可否认,网络游戏是导致同学们成绩下滑甚至被退学的重要原因,那么被退学仅仅是因为“网络游戏”吗?
我清楚地记得跟很多沉迷游戏而学习退步的同学之间的交流。
娘亲:学习退步是因为游戏的原因吗?
学生:娘亲,游戏其实就是一个“媒介”,如果不是玩游戏,我也会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逛b站,看小说,总之就是懒,不能主动去学习。
大学和高中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异,大学没有了老师的督促,没有了高考的心理压力,很多同学便没有了目标,找不到动力。
加之有些同学进入新的环境不再是佼佼者,看到周围同学的优异表现后自信心受挫,便选择逃避现实,沉迷网络。
除此之外,短视频、购物、娱乐等形式通过网络载体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app的层出不穷也大量的占据着同学们的碎片化时间,各种“爽文化”的“诱惑”也成为了导致学生们网络成瘾的重要外部因素。
02
同学们先思考几个问题,并“对号入座”:
■ 你是否近期不想学习,对于考试一直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
■ 你是否没有动力,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甚至有社交恐惧?
■ 你的课外时间是否大部分用来看短视频、逛购物网站、玩游戏?
■ 你是否经常手机不离手,即使不知道干什么也不愿意放下手机?
如果你存在以上情况,请你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导致不想学习、逃避社交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主观的意志力消沉?还是客观网络世界的诱惑太大?
只有具体分析,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这里想给同学们几条建议:
首先,同学们要明白选择网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之余的适当娱乐,缓解压力。
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一点不言而喻。它可以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可以调节你的生活,它也同样可以消磨你的意志,影响你的学业发展,让你变成一条“咸鱼”。
其次,希望同学们在遇到挫折、困难和失败时,可以适当的和亲近的朋友、家人、辅导员倾诉,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尝试从网络中寻找避难所。
可以找一个空旷的角落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然后重新开始努力,踏实前进。
最后,还是要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才能找到前行的动力。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为自己制定计划,并竭尽全力的向着目的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三分钟热度,避免在失败、受挫时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陷入逃避现实、沉迷网络的恶性循环之中。
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感并不能帮助你提高自己,相反,它会拖住你前进的脚步,所以任何时候,请别逃避。
家长一直对游戏深恶痛绝。
前几天一个家长来问孩子玩游戏,需不需要让孩子“自觉”。
我说还是要家长的监督才行。
因为,家长面对的是一个产业制造的吸引力,这是很难拒绝的诱惑。
腾讯半年的净利润是572亿,腾讯的主营核心业务就是游戏。
你可能对572亿没什么概念,比较一下中国人寿上半年的净利润就知道了。
腾讯的利润几乎是中国人寿的一倍。
游戏的目标不是开启智慧,是为了吸金
医院精神科对于游戏成瘾的孩子有了诊断名词:网络游戏障碍(IGD)
网络游戏障碍(IGD)是匹斯堡大学心理系的Kimberly Young博士在21年前提出的。
随着脑科学的进展,科学家对于网络游戏对大脑的影响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网络游戏的目标是让更多的玩家参与,更长的时间在线。
更多的玩家在线,意味着更多的流量,更多的流量意味着更多的现金收入。
为了让更多的玩家不停地玩游戏,游戏设计者通过“积极强化”的心理策略,满足大脑的“及时反馈”的需要。
游戏通过各种奖励和适时的反馈给大脑鲜活的刺激,让大脑迅速习惯于获取马上和即刻的反馈。
于是,玩游戏孩子的大脑在不停地“刺激—满足”的循环中,乐此不疲。
游戏玩家在不停的追求新刺激的行为,和毒品成瘾的行为极为类似。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游戏成瘾和毒品成瘾大脑结构和功能上有相似的变化。
让决策能力受损——不考虑明天
在游戏即时反应的刺激训练下,大脑形成了一个思维模式——追求奖励和即刻的满足。
同时,抑制大脑对长期事件进行思考的能力。
如果长时间的打游戏,在游戏当中即时反馈的训练下,大脑只是习惯于即刻的损益分析。
大脑对于长期的风险和回报决策评估能力会受到损害。
对于学生来讲,就会更关注当下玩游戏的快乐,而忽略学业不良导致的未来需要面对的困境。
所以,孩子为了玩游戏,不惜与父母反目。
有些孩子甚至发展到打骂父母、杀害父母的程度。
因为在游戏的训练下,他的大脑只关注当下的满足——打游戏,而不去考虑明天如何。
所以,打游戏的孩子忽略了作业和功课,甚至逃学就成为常态了。
因此,孩子不上学在家打游戏,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
大脑皮质变薄——无视风险,冲动鲁莽
家长经常会反映孩子自从打游戏以后“像变了一个人”。
一个听话的好学生,在打游戏上瘾后,开始不上学,而且脾气暴躁。
科学研究表明,游戏成瘾可以导致大脑眼眶皮质(OFC)变薄,削弱学生以往拥有的自控能力,导致行为失控。
大脑眼眶皮质(OFC)是用来控制认知冲动反应的。
认知冲动是快速做出决定的行为,而大脑眼眶皮质刚好可以用来控制这部分冲动。
有了大脑眼眶皮质,人们才会比较成熟,不会有过分冲动的决定和行为。
但是,游戏成瘾会使大脑眼眶皮质变薄,这让人控制冲动的能力下降,于是学生才会更容易采取鲁莽的行动。
科学家进一步的
研究发现,游戏成瘾的青少年的前扣带皮层(ACC)大脑灰质明显变薄。
大脑眼眶皮质(OFC)和前扣带皮层(ACC)是大脑风险和奖励决策的功能区。
这两部分大脑体积变小,厚度变薄,意味着大脑的决策功能受损。
于是大脑会像动物一样,只顾着急于满足当下需要,而不考虑长期的后果。
甚至忽略了行为的严重风险。
比如很多孩子选择了跳楼自杀。
这是因为,在游戏的世界里,人物死掉是很正常的,可以马上再次来过。
于是,游戏成瘾的孩子们把游戏当中的经验带到生活中,可以轻易的杀人和自杀。
不同的是,在现实世界中,跳楼后很难再活回来。
父母重要的是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对孩子进行管理,这就是为什么提倡家长要来学习动力催眠的原因。